公元前193年,大汉王朝的开国丞相萧何病重,卧榻不起。汉惠帝刘盈亲自前往丞相府探望,他握着萧何的手,轻声却意味深长地问:“丞相若百年之后,谁可以继承你的职位?”这话一出,萧何心中立刻明白,皇帝这是在考验他,甚至可能暗藏陷阱。
史书记载,萧何与曹参素来关系不和。此次惠帝刘盈亲自到病榻前问询,就是想探一探萧何的态度。要知道,早在刘邦临终之前,吕后就曾向刘邦追问过丞相人选。当时刘邦明确说过:“萧何之后,应由曹参继任;曹参之后是王陵,但王陵智谋不足,可由陈平辅佐;陈平虽有谋略,却欠缺果断,因此还需周勃辅佐为太尉,以保刘氏基业。”这一遗命,自然是刘盈心知肚明的。
然而,刘盈之所以再次追问萧何,并非不知答案,而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。虽然他贵为皇帝,但真正掌握朝政的是母后吕雉。刘盈在朝堂上往往毫无话语权,政令大事需事事禀告吕后同意才能施行。母子之间关系紧张,刘盈更像是一个傀儡,而吕后则是实际上的掌权者。在丞相人选上,刘盈希望由曹参继任,以稳固帝位并获得支持;但吕后却更愿意扶持自己宠信的审食其,以便进一步操控政局。然而审食其在朝中威望低下,口碑不佳,难以服众。
展开剩余64%因此,刘盈在矛盾之下,想借萧何之口来表态。若萧何在临终时力荐曹参,那不仅能符合刘邦遗命,也能为刘盈增添底气,抵制吕后的主张。同时,众臣皆知萧何与曹参关系不和,刘盈也想确认萧何是否会因私怨而拒绝推荐。正因如此,他才在病榻前提出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险恶的问题。
萧何深知其中风险。若直接推荐曹参,就会得罪吕后,祸及家族后人;若推举他人,又可能与刘邦遗命和惠帝心意相悖,自己身后之名便会受损。而且在政治场上,“荐才”一事往往伴随巨大风险。若所荐之人表现出色,功劳归于皇帝,自己不过是陪衬;但若此人惹祸,推荐者往往难逃牵连。对一个将死之人来说,没有必要再冒这样的风险。
于是,萧何巧妙地将问题推回给皇帝,说道:“知臣莫如主。”意思是,最了解臣子的,莫过于陛下自己,何必明知故问?刘盈见状,便直接问:“那曹参如何?”这时,萧何顿时挣扎着起身,俯身磕头答道:“陛下若能得曹参为相,臣即使死去,也无遗憾了!”
这番话看似顺从,实则暗藏玄机。第一,萧何没有主动提名曹参,而是顺应皇帝的提问,等于把决定权完全交给刘盈,这样即便吕后不满,也怪不到他身上。第二,萧何与曹参虽有嫌隙,但那是因刘邦有意分化功臣所致。如今临终之际,萧何表态认可曹参,既化解了两人旧怨,也留了一个体面。第三,萧何看得很清楚,曹参秉性稳重,主张“休养生息”,若能执掌丞相之位,既能承继自己的治国之规,又能有效制衡吕后之权,这既是对汉室大局的保护,也是对惠帝的一种支持。
果然,萧何死后,曹参顺利接任丞相。他执政期间不喜权谋,反而以“萧规曹随”为方针,延续萧何的政策,减轻徭役赋税,让百姓休养生息。政局安稳,吕后虽仍有权势,却无法完全掌控朝廷。直至曹参去世,吕后才终于提拔审食其为丞相。
回顾此事,不得不赞叹萧何与曹参的智慧。他们都深谙权力之道,懂得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漩涡中退让与自保。萧何临终之言,不仅护住了自身与家族,也为大汉王朝留下了一个平稳过渡。两人身处权力核心,却能大智若愚,最终保全自己,守护江山,令人钦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软件排名前十名,国信配资,配资股票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