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良崮,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乡,因北宋抗辽名将孟良曾于此操练兵马而得名。这座山的历史,不仅让人追忆古人的雄风,更因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而举世闻名孟良崮战役。1947年,华东野战军在这里全歼了被誉为国民党“五大主力之首”的整编第74师,师长张灵甫也在战斗中身亡。实际上,孟良崮之战的惨烈远超常人想象,据说当地群众三年之内都不敢登上这块战场遗址。
时间回到1946年,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,强行发动全面内战,对解放区发起强力攻势。到次年初,国民党的兵锋已攻占105座解放区城镇。1947年春,山东成为重点进攻对象,顾祝同统率25个师、60个旅接近45万人,集结了整编第74师、整编第11师、第五军等“三大主力”,企图围歼以陈毅、粟裕为首的华东野战军。彼时,华野兵力远逊于敌,仅据守沂蒙根据地,却面对敌军强势推进的险境。
为扭转战局,粟裕连续制定了五轮“佯动诱敌、诱而歼之”的战术,但国民党军坚持稳步推进,严密合拢,华野的部署未能突破国民党的防守。毛主席在延安洞悉山东的危局,发电要求华野保持极大耐心,聚集最大兵力,等待歼敌的时机。陈毅与粟裕谨遵指示,继续与顽敌周旋,力图寻得破局良机。
突变在此时发生。张灵甫率整编第74师装备精良、战意高涨,轻视华野的反复调动,认为对手避战。他急于建功,孤军深入,主动离开左翼25师和83师的屏护,直扑华野总部坦埠。粟裕建议陈毅全军出击,围歼74师,陈毅迅速决断,将兵力调动至坦埠以南、孟良崮以北区域,准备实施总围歼。
要想彻底消灭74师,部署必须万无一失。既要封堵每一个可能的逃出通道,还要严防外援。这一决战赌上了华野的全部实力。5月12日,陈毅、粟裕连夜主持紧急会议,召集华野各纵队指挥官共同商讨。粟裕开门见山:“这次要彻底消灭74师,全军无预备队,只有一条路务必胜利!”众人心知此役的艰难,作战室气氛顿时凝重。陈毅为鼓舞士气,打趣道:“原本想明年再和张灵甫交手,如今这‘肥猪’自己送了上来,财喜临门!”会议尾声,任务分配具体到每一支部队,包围圈已然密布。
孟良崮战役分为两个阶段。第一阶段自5月13日晚至15日晚,各纵队迅速向74师合拢,粟裕亲自前往前线千人洞指挥。在黄昏时分,华野一、四、八、九纵至三面合围,发起第一次猛烈攻击。张灵甫被猝不及防,仓皇退守孟良崮。调整战略后,他希望以死守为饵,吸引华野主力围攻,由外围友军救援,实现“中心开花”。
14日午后,王必成率六纵插入74师背后,彻底切断南面退路。当晚,华野的包围圈已经完全合拢。整编第74师三万余人陷入绝境。外围国民党十个师环伺,华野既要全力攻破74师,又要防守外围援军,内外夹击之险,极为罕见。陈毅抵达前线,多次电话鼓励各纵队要加速进攻,“时间紧迫,务必突破孟良崮!”从他的话中可见战局之危与形势之急。
在70余小时的鏖战中,陈毅和粟裕一刻不停,或指挥电话,或分析地图,破敌的唯一方案就是全歼74师。两天激战,74师数次突围均未成功,困兽犹斗,华野如猛兽不断收紧包围。15日晚,最终决战在即。粟裕当机立断,不顾外围压力,决定速战速决,陈毅全力支持。
16日凌晨,四个纵队共29个团开始总攻,炮火如雷,山野被映成血色。战士们接连攻破敌军阵地,高地争夺激烈。到上午11点,国民党防线节节败退,仅剩少数高地据守。张灵甫彻底失去镇定,向蒋介石及友军求救,但援军始终未能破除华野的阻击。下午两点,华野发动最后冲锋,集中上千门各类火炮,将敌阵地夷为平地。混乱和绝望弥漫在74师残部之中。
16日下午三时许,华野六纵特务团发现张灵甫藏身处,将其击毙,副师长蔡仁杰及58旅旅长卢醒亦同命丧。傍晚,孟良崮主峰被攻克,74师被全军覆没。这一刻,也标志着国民党“王牌”精锐葬身沂蒙。
回首这场战役,指挥的果断与英勇令人敬佩,而此战之惨烈更令人震撼。华野以1.2万人伤亡的代价,歼灭国民党精锐3.2万余人,彻底改写了华东战局。但山野间的硝烟和哀号,令人心悸。当地老人至今难忘那段岁月,三年无人登山,孟良崮的肃杀之气久久难散。
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具有深远影响。面对兵力悬殊和严峻态势,解放军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主力,创下了在敌人重兵密集进攻中分割、歼敌的范例。整编第74师的覆灭,不仅使国民党在心理和战略上受到重创,也迫使国民党放弃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。自此,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为主动进攻,蒋介石再无翻盘可能,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。
人们纪念的不仅是这场战役的胜利,更缅怀那12000名为国捐躯的指战员。正是他们的无畏与牺牲,才有今日盛世安宁。孟良崮战役,以其血与火的洗礼,铸就了新中国的坚实基石。
炒股软件排名前十名,国信配资,配资股票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